蚂蚁文库
换一换
首页 蚂蚁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 资源ID:53152334       资源大小:107.3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    下载费用:15积分 【人民币1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编辑。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 家之一,就学问的广博论,一时无出其右。前人评价亭林之 学,往往推崇他以实证方法,开乾嘉考据学的先河,其实就 考据而言,亭林的学问远未臻精密。钱大昕纠弹日知录 中率尔未确之说,甚至以为未尽脱明人旧习。我想,若以乾 嘉之学的标准衡量,钱大昕的判断似不为过言。亭林学术的 真髓实际在寓学问思辨于典礼制度的考究之中,在实证性的 考据中阐明古今之变、治道之要,他的全部著述都贯注着通 古今之变的闵通见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情怀。这种见识 和胸襟成就了亭林学术博大的气象。置身于改朝换代之际, 汉文化的沦亡促使他思考天翻地覆的历史变革,发出“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救亡呼声。。“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 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 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1]。这种富于实 践精神的学术取向,决定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也决定了 文学在其学术中的位置。作为文化振兴和改造的内容之一, 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被付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屋建颌的思考。 这么说当然不是着眼于动机,而应该说是着眼于某种结 果。因为顾炎武平生最鄙视文人,他自己也从来不以文士立 身处世,所以很少单纯地思考文学问题,更少专门探讨诗学 问题,他有关文学的研究和议论往往与经史之学密切相关。 当代学者将顾炎武诗论概括为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要求 诗歌反映现实;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提倡自出己意,反对 模仿依傍;主张多读书,强调博学,可以说揭示了亭林诗学 和时代思潮相一致的方面,而从清初特定的诗学语境考察, 则还可以对亭林诗学的独特内容和价值作一些发掘。比如对 文学概念的分析,考古而知今的学术方式,对“真诗”观念 的多层次阐释以及对诗歌音韵学的研究,这些问题都与顾亭 林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路径相联系,不仅体现了亭林学术的个 性特征,对清代诗学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博学于文顾炎武诗学的学理基础 顾炎武首先是一位儒学大师,研究他的诗学不能与其学 术整体割裂开来。众所周知,亭林平生最敬重朱子,抵关中 后居所未定,先斥资修朱子祠,足见朱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亭林的学术却决非立足于理学,在经学即理学的观念主 导下,他的学问截然跨越理学藩篱,直接上溯本经,走上立 足于知而更注重行的学问道路。在他的观念中,圣人之道归 结起来只有八个字“博学于文”,“行己有耻[1]。这八字 真言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非但保持了儒学的实践本色,更 还原了儒家对“文”的固有观念。日知录卷七“博学于 文”条写道 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 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品节斯斯之为礼,孔子曰伯母、叔 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知此者,由 文矣哉,由文矣哉。记曰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 又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传 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曰文 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而谥法“经天纬地曰文”,与弟子 之学诗书六艺之文,有深浅之不同矣。[2] 我们知道,“文”在中国古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 指文明、文化,狭义指文学、写作。随着时代的推移,“文” 的内涵逐渐向狭义方向倾斜,意味着文学写作。而顾炎武在 此却用宗经征圣的方式,重新将儒学传统中的文化之“文” 与当代语境中的文学之“文”作了区别。文首先意味着文化, 它体现在伦常礼乐中,是亭林毕生研治躬践的价值基准,被 他视为治学的根本。至于文学则是文的末流,职业的文人身 份即所谓“文人在他是极不屑的。李因笃曾疑惑资治通 鉴何以不载文人事迹,亭林答道“此书本以资治,何暇 录及文人 ” [2]他在日知录和书信中两次举宋代刘挚 训子孙语以警世“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 矣。”回顾中国文学的传统,不甘以文人自居,远可以追溯 到曹植,而近则可以举出前辈名家黄淳耀。黄淳耀崇祯十五 年1642举于乡,上座主王登水书曰“世儒舍性命而言事 功,编辑。舍事功而谈文章,是以事功日陋,文章日卑,而 b①淫邪遁之害侵寻及于政事而不可救益。盖天下之坏, 数十年于兹矣。某虽无知,其敢贸贸焉以文人自居,以富贵 利达之习自陷也 ” [3]在黄陶庵的时代,不甘以文人自居, 是嫌当时文风空疏,无补于世;而当亭林之时,则文化存亡 所系,人们对文学寄托了更高的要求。正如魏禧答李又元 所说“吾辈寝食诗文,欲以文章接寿命,使身死而名存, 自是本念。然士生今日,所可为当为者,正非一端。虽文驾 班马,诗驱李杜,尚是第二层三层事。”[4]值明清易代之际, 当务之急是文化救亡,文学只有关乎兴亡大计才有从事的价 值,所以说纯粹文学意义上的追求乃是第二层三层的余事。 顾炎武的文学观与此略同,他与人书云“君子之为学,以明 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这一观念在日知录中遂演生为“文须有益于天下” 的口号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 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 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 损矣。[2] 他对文学的理解与一切学问一样,目标首先是明道救世, 而不是篇章辞藻本身。他自称,自从读到刘挚训子孙之语, “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又说韩 愈“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 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 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而他自己则拒绝了李y 6 n g ①的再三请求,坚决不答应为其亡母撰墓志铭,理由是“止 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 [1], 他的全部创作确实履践了自己“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 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1]的诺言。 时过境迁,顾炎武这种文学观和创作态度不免显得有点 狭隘,甚至不近人情,但在清初那个文化救亡氛围中,却是 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主流意识。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顾炎 武诗学在道德取向、学术方式等各层次上都成为明清易代之 际诗学精神的典型体现。 二、行己有耻“性情”的道德底线 清初诗坛因地域文化和作家身份之异呈现为诗歌流派 和创作观念多样并呈、关系复杂的局面,诗学的焦点问题是 批判明诗和接受宋诗。经历晚明公安、竟陵派诗学的冲击, 清初诗家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两者的习气,对前后七子持否定、 批判态度;而在由钱谦益煽起、王渔洋激扬的宋诗风潮中, 又或多或少会沾染宋调,指斥晚明诗风。而顾炎武却彷佛未 食晚明烟火,力持唐音而不阑入宋调,承继了格调派的诗学 传统。这不只有济南诗“近朝文士数于麟”可以印证, 平生精研杜诗,刻意追摹也是明证。他的诗歌趣味显然不为 诗坛风气所左右。流寓关中,远离诗坛风会,也许是一个原 因,但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创作观念上的道德取向。 他的诗学部分汲取了格调派的精髓,却扬弃格调派的复古取 向,直面现实,力主创新,坚决反对模仿古人。相对格调、 修辞等技术性内容而言,他更关注的是诗歌的抒情本质、诗 歌的人生价值以

注意事项

本文(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为本站会员(aaakkpc)主动上传,蚂蚁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蚂蚁文库(发送邮件至230324036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303240369

copyright@ 2017-2027 mayi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智慧蚂蚁网络

经营许可证号:ICP备2024020385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