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顶效开发区中学袁杰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更需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与探索,新 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精神,提倡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在课堂上, 我们教师就是他们探索路上的导航者。适宜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激 发他们的想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结合数学学科和我们学生的实际, 我们确立了 “情景引入、启发诱导、建构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合作探究、”的教学模 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情景引入、启发诱导、建构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合作 探究”教学模式的概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情景引入启发诱导建构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合作探究 引言 现代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还是课 堂教学。怎样实施新课程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课题。在中学数学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 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 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 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 坚持、调节等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只当做接收式的“容器”, 这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阻碍着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决定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 传统单一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编制与新课标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案,让学 案代替老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辅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抑制状态升华为亢奋状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讨的目的 (一)试图建立一套适应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使数学课堂教学 更加有效。 (二)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 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目标、与人交流、质疑概括、灵活运用、自我评 价)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 力得到提高。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浅谈 (一)情景引入 所谓情景引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 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 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 题。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就利用了硬纸条来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 让同学们动手把木条制作成一个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观察他们的形状是否 会改变,并通过加木条的方式使图形稳定。这样同学们一下都变得很有兴趣并且也很积极的 参与了我的这堂课的讲解,通过同学们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加木条的活动, 得出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性质。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也达到 了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同学们很轻松的就掌握了它的相关知识。 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即“启”学生思路,“发”学生表述,“诱”学生思维,“导”学生探究, 变课堂为学生探索、发现、创造、创新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例如 我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我通过对前面三角形内角和和外角和的讲解,给学生启 发如何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诱导学生对其进行解答以及证明求证,这样通过学生的探 究,发现,创造方法,得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 建构数学模型,提出数学问题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 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学 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 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建构、走进数学活动。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 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交流。如学生在 学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这节内容时,除了在课前制作三棱锥、三棱柱、长方体、正 方体等各种立体图形模型外,还要积极寻找沿棱剪开而得到多种平面展开图的方法。更重要 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展开图,能想象出它的立体图形,并准确地鉴别常见立体图形的平 面展开图。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汇总到黑板上,这个过程学生做得兴致勃勃, 然后我又让学生抛开手头的模型,根据它们的展开图想象立体图形;最后我借助多媒体,把 学生刚才的”成果以变化顺序和位置的方式再次呈现出来当然这时我又补充了一些非常 规立体图形展开的平面图形,进一步让学生去质疑、识别、归纳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此刻, 无论是学生的头脑思维、还是学生的思想情绪,几乎都达到了高潮。 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 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 学始终的一条线。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 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 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 作,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 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善于尝 试评价不同解题策略之间的差异,去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 并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和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 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 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以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千万不能教师代替学 生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 容。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解方程X 2 _ 2 X 3 ,大部分学生都 知道先移项,再因式分解很容易得到答案,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却是这样解X X - 2 3X1或X X - 2 -3 X -1,山第一个式子解得X3,山第二个式子得到X- 1,这样也得到方程的两个正确的解,大家都知道不移项就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解方程之大 忌,于是我让这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同学们讨论这种解法,尽管说不出解法正确的理由,但 都认为答案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