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探讨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促进城市与生态 环境共融共生,是城市规划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态城市规划作为协调城 市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被沿用,本文浅议生态城市规划的概 念,再指出生态城市规划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重点探讨生态优先的规 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优先。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ity of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mbiotic harmon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 of city planner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harmonious 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used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then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finally focuses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prior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prior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八、- 1. 刖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给生态 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 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人们对高品质的自然环境的追求,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 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是今 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2. 生态城市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 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 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 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 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自然、城市、人融为一体的有机体,生态城市的规划必须导入经 济、社会、生态的因素,并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推动城市生 态化。 3.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3.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包括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历史文物古迹。在生态城市规划中, 以“反规划”的思路,将上述因素控制为限制性要素,城市空间的组织以 此为基底,把城市景观要素与自然景观要素结合起来,塑造具有地方特色 的城市空间形态。对于规模较小的自然景观要素,如名木古树、单个历史 文化古迹等,应注重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组合开发利用,可以丰富城市公 共空间的异质性的同时,还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的游憩空间。 3. 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生态系统,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 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 等。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除保护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系统之外,还应参 考集合城市水系规划,在城区水系的上游规划建设具有湿地功能的城郊生 态公园,用于净化进入城区的水体,降低水环境维护成本。 3. 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是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过渡地带。过去为限制 城市空间对自然环境的侵蚀,在城区的外围划定了城市绿环,城市绿环作 为防护绿地,属于限制开发区,导致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 互动遭到阻隔。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城市绿环被定义为缓冲性城市公共空 间,被赋予了游憩休闲功能,即将城市绿环作为分隔带的功能改变为城市 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流互动空间,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 4. 生态优先的设计方法 4.1进行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为了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应首先 进行自然环境条件评价分析,并把研究的结果作为规划设计的条件。目前, 关于自然环境条件的评价分析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是用地适宜性评价,通 过建设自然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手段进行综合评分,划分建成区、 有条件建设区、基本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等。在此基础上,生态优先 的设计方法更强调小气候环境的营建,主要根据季节和通风情况来约束未 来建筑的形状,限制楼层高度,保留新鲜空气通风道。 4. 2改造用地优先考虑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业区和 居住区都出现了郊区化的发展趋势,旧城区出现了大量的旧城区、旧厂房, 成为城市发展的存量土地。由于这些地块处于城区的核心地带,经济价值 高,导致了高密度、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旧城区的公共空间 供给压力。以生态优先的生态城市规划中,应优先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补 给,提升旧城区的宜居度。 4. 3加强建筑可再生性的利用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城市建设,除大力倡导绿色建筑的应 用外,还应加强可再生性建筑的再开发,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提升资源 的利用效率。建筑可再生利用主要体现旧建筑的功能转换。在生态城市规 划中,应注重现有建设的统计与分析,保留具有利用价值的建筑或者建筑 群,并赋予新的城市功能。 4.4保持天然水体的循环系统 雨水是城市生态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在许多地区淡水供应紧张,需 要长距离输水道来保证城市供水;另一方面在多雨季节洪水泛滥成灾,给 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损失。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随着城 市面积的不断扩展,土地表层不断硬质化,导致天然降水不能迅速下渗和 蒸发,而是通过人工排水管排入河道系统,在多雨的季节大量排入河道的 雨水远远超过了河道系统本身的泄洪能力,导致洪水泛滥。另外用长距离 输水道供给的城市饮用水,一部分变成城市污水,在经过城市污水处理系 统处理后也被排入河道。这几方面的因素,大大破坏了天然水系的循环过 程,使洪水增加。因此要从生态的角度尽可能的保持和恢复天然水体的循 环系统。 4. 5增加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 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是指检测人类的规划、措施和行为对每个自然界 的元素及其网络体系带来的影响。必须明确这种影响是否很显著,如果影 响不是很大,则该规划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造成的影响很显著,则必 须研究如何通过其他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 1 检查建设计划有没有对自然界和景观造成明显的破坏,对环境 有明显破坏的方面,应详细地记录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