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库
换一换
首页 蚂蚁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_教科版

  • 资源ID:52680181       资源大小:31.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    下载费用:15积分 【人民币1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_教科版

专项部分 阅读 海上日出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酷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是依据“我”在不同天气里观看日出的过程来记述的。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讲“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其次部分(第2、3自然段)主要讲“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主要讲“我”在有云的状况下看到的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总述海上日出是宏大的奇观。 写作特点 1.文章依据日出前后的发展依次,抓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太阳颜色、形态上改变的特点进行描写。 2.作者是在经过多次视察的基础上写出文章的。“有时候”说明白作者对日出进行了多次视察,和前面的“常常早起”相呼应。所以我们要细致地描写事物,必需养成常常视察的习惯。 3.全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形象性。例如比方的修辞手法,“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把太阳初升时的样子比方成小孩子的脸。“渐渐地,一纵一纵地,用劲儿向上升”,把太阳升起时的样子形象地比拟成人负担重担时的样子,真是逼真形象。反问句的运用,“这不是宏大的奇观吗”增加了作者发出由衷赞美,酷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全文运用词语精确、恰当。课文在讲云厚时的日出时,运用了“镶”、“透”、“染”,精确、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有厚云时太阳、阳光的动态及颜色的改变。文中“亮光”、“光亮”、“光彩”、“光线”只是词序上的颠倒或一字之差,所要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相同,可见作者用词的精确。 使至塞上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象,勾画出阔大、壮丽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又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芜、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松花江上 主要内容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凄惨遭受,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 分段及段意 这首歌词共21行,依内容与感情脉络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6行),怀念沦陷的故土。写流亡的东北民众诉说家乡的漂亮富裕。 其次层(第7~14行),诉说流亡的凄苦,有家难归。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活的凄苦。 第三层(第15~21行),呼喊光复。用感慨的发问,向家乡和亲人发出急迫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 写作特点 1、采纳哭诉的形式表达了流亡之痛。 面对东北流亡者的凄惨遭受,面对祖国大片土地的沦丧,作者义愤填膺。于是以流亡者的身份,发出悲怆的控诉。这种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显得真实、感人。流亡者控诉日军的罪恶,控诉流浪的凄苦,控诉蒋介石的不反抗。这种内容感人的歌词,再配上以河北妇女哭亡夫的曲调为基调的旋律,词曲珠联璧合,使歌曲成为一首悲怆的哀歌。 2、反复修辞手法的奇妙运用。 精炼与情感浓烈是诗歌的重要特点。而必要又恰当的反复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这首歌词恰当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比如,两次连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突显了怀恋家乡的情感。“九一八”反复用两次,表达了难忘国耻的情感。“流浪”反复三次,宣泄流浪之苦,以及心中的哀愁。“哪年哪月”反复两次,尽抒期盼回乡的情思,表达驱除日寇的决心。最终反复两次“爹娘啊”,仿佛是流亡者大放悲声的哭诉,悲愤之情达到了高潮。反复修辞格的运用,不仅强化了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使歌词的节奏感更为显明。 狼牙山五壮士 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抗日斗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 连队的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终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其次部分(第2自然段),讲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五位战士确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依据事情的发展依次叙述了五壮士接受任务,接着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然后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最终英勇跳崖的过程。课文的五个部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对“接受任务”的第1段和“引向绝路”的第3段内容,写得比较简略,而对“诱敌上山”的第2段、“峰顶歼敌”的第4段和“英勇跳崖”的第5段这三部分内容,都写得比较具体,从中可以学习到依据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支配材料的时候,要把更能够突出中心的部分写具体,其他有联系的部分就应当写得概括、简略。这是本课着重讲解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写作方法。 捅了马蜂窝 主要内容 文章以清爽的格调记叙了“我”在童年时代经验过的一件特别好玩的事。在“我”7岁时,爷爷和爸爸带“我”去打野鸭。“我”趁大人去找小船时,受到了村里孩子的刺激与戏弄,受虚荣心理的驱使,冒险用长竿子捅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得脸都变了形,闯了大祸。文章写出了纯真的童趣和孩子新奇的心理,赞扬了儿童在做了错事后擅长总结阅历教训的做法。 分段及段意 文章是按事情发生、发展与结局的依次记叙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爸爸和爷爷答应带“我”去打野鸭。 其次部分(第2~4自然段),写发觉了马蜂窝。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写捅马蜂窝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写教训。 写作特点 1.全文充溢了童心与童趣。 作者是站在7岁孩童的角度来写本文的。文中写的事,是孩提时颇好玩味的事,而且是被马蜂蜇过这样终生难忘的事。作者开篇先从打野鸭这样的趣事起先,但第2段后却撇开打野鸭而专写捅马蜂窝。把捅马蜂窝的过程写得清楚有味道。先写因新奇去看其他小孩在马蜂窝前的怪异表现;再写其他小孩激“我”;接着写“我”在不知捅马蜂窝的厉害的状况下,冒险地捅了马蜂窝;最终写被蜇后的难受情形。由于作者有切身体验,又犹如小孩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使文章童心毕现,童趣顿生,童情洋溢。 2.善用特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 文章主体部分多为人物的语言与动作描写。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描写手法,目的是通过有特性的语言和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特性与心理。首先,这些语言动作都符

注意事项

本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_教科版)为本站会员(15282748155)主动上传,蚂蚁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蚂蚁文库(发送邮件至230324036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303240369

copyright@ 2017-2027 mayi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智慧蚂蚁网络

经营许可证号:ICP备2024020385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