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库
换一换
首页 蚂蚁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后的一点想法

  • 资源ID:52638801       资源大小:13.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    下载费用:12积分 【人民币1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积分 【人民币1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后的一点想法

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后的一点想法 大家都知道,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今日卢雁红老师带着孩子走进文本,使孩子们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总体上说这是一节很好的课,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有两点感受想强调一下 一、把握主线,聚焦形象,以点带面,细读文本 “聚焦形象”,我们在学文艺理论的时候,文艺理论课的老师都会讲到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就是“形象大于思想”。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假如我们光是拎出几条筋,讲几个概念,得出几个观点,是不行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对形象的感受应当重于对观点的领悟。卢老师今日处理得比较好的是聚焦形象,她把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直到衣衫破烂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形象深深地留在孩子们心中,我觉得这比我们拎出几个观点更重要。高年级课文这么长,卢老师只抓住几个画面辐射开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最近一些语文教化专家,包括高校中文系的一些老师,重新提出要细读文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全部的感受、领悟都是从文本起先产生的。卢老师还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就是把一个“点”拿出来,在这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问题是能不能在一篇课文中找到这样几个形象丰满、情和理结合的“点”,能不能有所取舍,这就须要老师的学识和胆识了。 二、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现在的教材当中有一些小练笔,过去我们只是把小练笔看作读写结合的一种方法,从读学写。假如仅仅是从读学写,甚至走向学一句写一句,学一段写一段这样一种单纯仿照,我以为是不足取的。现在的小练笔,不是单纯学习课文的写法,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它不是一种单项训练,而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综合性训练。比如在这节课中,“废墟”这个词老师没有简洁地让学生去抄,但是好几个学生的小练笔里都用到了“废墟”这个词。这个小练笔不仅包含了字词句的练习,而且包含了人文因素。其次,做好小练笔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升情感。这是单项训练做不到的。我觉得这节课比较精彩的地方,就是小练笔后学生的发言。为什么呢通过练笔,渐渐想,渐渐打算,许多孩子都写得很好。 卢老师这两节课有没有缺憾我想说一点想法。卢老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很深,但学生并没有这种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我觉得今日这两节课主要的问题是,为了缩小这种差距,老师的话比较多,老师的问题比较琐碎,可以说这个设计是精致有余而大气不足。卢老师刚才自己说抓住一个“点”,“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这种想法很好。第一个反复很好──反复诵读,第三个反复也很好──反复感悟,我想问的是反复叩问是由老师来叩问,还是学生自己来叩问我们看到卢老师课堂上有一些很细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恳求别人帮助而没有人帮助你会觉得怎样当父亲挖呀挖,可能挖出一具小尸体时他会怎么想这些问题不是不好,老师是在努力地启发,但是终归学生体验不够,所以总觉得老师牵得太多,而学生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该怎么办大致有这么一些方法一是老师既要擅长启发,又要擅长等待。我们要适当地等待,让学生渐渐去读,渐渐去感悟。可能今日卢老师心里有点焦急,学生跟不上来自己就多讲,就多提问。其实这堂课可以主要抓两个问题 1、反复读这段话,你眼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让孩子放开去说。 2、是什么力气支持他这样做把这两个大问题抓住,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叩问,而不是老师问。二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包括不到位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要有充分的宽容。今日这节课,老师自己的观念比较剧烈。比如有个孩子说“假如我爸爸活着,他肯定会来救我;要是我爸爸死了,别人也会来救我的。”卢老师认为不行,认为在阿曼达心中爸爸肯定还活着。其实这个孩子想得挺合理,也很有信念,我觉得老师应当赐予充分的理解,不要硬拉到自己的想法上来。五年级的孩子终归是小学生,我们应当允许他们相识上有些模糊,允许他们似懂非懂,要留有余地,不要希望在一节课里一步到位 。你想让学生理解得跟老师一样是不行能的,因为老师的经验、阅历和学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不行克服的。我记得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我们和作者之间有一种时间间距,这种时间间距是不行克服的,也是不必克服的。我把这句话用在教学上,老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相识是有距离的,我们通过师生对话可以缩小这种距离,但是要完全克服这种距离也是不行能的。我们要把握住文本的基本精神,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个显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将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恒久起着激励作用。 第 4 页

注意事项

本文(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后的一点想法)为本站会员(BR2h)主动上传,蚂蚁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蚂蚁文库(发送邮件至230324036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303240369

copyright@ 2017-2027 mayi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智慧蚂蚁网络

经营许可证号:ICP备2024020385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