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思考2024年版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思考2024年版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尽管医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但CA患者的存活率仍然低于10。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接受心肺复苏的院外心脏停搏患者中有29.7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出院存活率仅为8.8。CA后最初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的患者,由于全身长时间缺血导致大脑和心脏功能障碍,而出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PCAS是一种多因素综合征,包括缺氧性脑损伤、CA后心肌功能障碍、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反应以及原发病持续性诱发病理改变。PCAS的病理生理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凝血级联激活、血管调节紊乱等。CA复苏后的高病死率是由PCAS造成的。为了提高存活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有必要针对病理生理过程的所有要素制定并采用系统治疗方案。目前针对PCAS潜在治疗方案的研究包括改善内皮功能障碍、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缺血再灌注、减少氧化应激(如清除有害活性氧、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PCA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ROSC患者的存活率,因此,CA患者心肺复苏后的综合管理至关重要,并影响预后。这个过程包括神经系统管理、心血管系统管理、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感染控制、消化系统管理、血液系统管理、内分泌系统管理、免疫系统管理、体液管理、团队护理和复苏中心建设等多个方面。全面而积极地对患者进行监护、治疗和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质量。本文将重点介绍神经系统管理、心血管系统管理、气道管理和呼吸支持、复苏后团队护理和复苏中心的建设。 1 神经系统管理 1.1 即时超声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是用来衡量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量表。①0分为完全无症状;②1分为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能完成日常活动;③2分为轻度残疾,不能完成病前所有活动,但个人生活能自理;④3分为中度残疾,需要部分帮助,但能独立行走;⑤4分为中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日常生活需要别人帮助;⑥5分为重度残疾,卧床、尿便失禁,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对于神经功能预后要采用多模态评估策略,即根据体格检查(包括脑干反射、运动反射等)、Glasgow评分、神经电生理、影像学以及生物标志物等进行综合评估。 1体格检查 这一方法简便、易操作,用于判断的指标包括脑干反射(角膜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运动反射(对疼痛刺激无运动反应或者出现异常伸肌运动反应)。 2Glasgow评分 临床上经常使用Glasgow评分(glasgow comascale, GCS)来评价危重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最低3分,最高15分,15分提示意识清楚,≤8分提示昏迷状态,分值越低,意识障碍程度越重。GCS从睁眼、语言和运动3个方面进行评分,但以上3方面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CA后综合征患者需要气管插管、颜面部水肿、镇静肌松药的应用、目标温度管理等。 (3)生物标志物 神经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由凋亡的神经元细胞释放,心肺复苏后神经元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损伤甚至凋亡,NSE释放至血液循环,它是临床上最常用、研究证据最多的生物标志物。而低温可以影响NSE的释放曲线,因此,低温患者应用NSE评估神经功能可能会导致假阳性和假阴性,提示应用既往的界值评估低温患者的神经预后并不可靠。S-100β蛋白是另外一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由神经胶质细胞产生和释放,其他脑外组织如脂肪和肌肉组织也可分泌。但是不同研究显示预测不良预后的界值不同。因此,与NSE一样,目前尚无统一界值。 (4)神经电生理 脑电图无创,可实时监测脑电活动,是临床上评估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常用的手段。对于心肺复苏后仍然昏迷的患者,推荐脑电图作为标准的神经功能评估方法。某些特定脑电图表现形式,包括较少的背景活动、持续的癫痫波、爆发抑制以及低电压均提示预后不良。 (5)脑部影像学 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MRI,其对于发现短暂性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病理改变的敏感度较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元损伤不涉及结构改变。但先进的MRI序列,如表观扩散系数、扩散张量成像和静息态功能MRI可用于预后评估。 1.2 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 TTM可降低代谢率,是最早被证实具有脑保护效能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传统的低温诱导技术包括体表低温技术冰袋、降温毯、冰帽等、血管内低温技术、体外循环诱导低温等。欧洲复苏委员会在指南中建议将目标温度保持在3236℃之间的恒定值至少24 h。法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与37℃相比,目标温度控制为33℃时,患者第90天具有更良好的神经预后。 国外TTM已成为CA患者常规治疗手段,但国内TTM的实施存在各种障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且应用尚不规范。2016年急诊医学专家就此制定了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共识推荐CA患者如果经过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均应尽早进行TTM。TTM没有绝对禁忌证,严重的感染以及感染性休克、难以控制的出血、顽固性休克均是相对禁忌证。TTM开始越早越好;但对于院外CA患者经过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不推荐常规即刻输冷盐水低温治疗。核心温度应控制在3236℃之间一个恒定的目标温度,持续时间应至少24 h。复温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0.250.5℃,复温后也应该把核心体温控制在37.5℃以下,至少维持到复苏后72 h。 1.3 脑保护药物 目前绝大多数CA后脑保护的药物处在动物实验阶段。一氧化氮、氙气、氩气、促红细胞生成素、硫胺素、腺苷、糖皮质激素、还原型谷胱甘肽、亚甲蓝等已经被证实可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结论有待进一步人群验证。 1.4 神经系统的综合管理 (1)多模态神经功能检测 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 monitoring, MMM)技术可应用的手段包括颅内压监测、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脑血流监测、连续、定量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监测、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脑氧监测、脑微透析监测等。通过系统性评估脑生理状态/病理功能改变,进一步整合多模态监测信息,开发下一代信息学工具以识别复杂的生理事件和决策支持工具,实现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管理。但对继发性脑损伤的评估价值仍然需要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验证。需要开发更多的能够指导临床决策的半定量或定量指标,并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对这些监测模型敏感度、特异度进行验证。 (2)降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脑水肿、颅内高压是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与不良预后相关。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对于有脑水肿影像学表现和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的患者,需密切监测颅内压,积极降低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