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库
换一换
首页 蚂蚁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针灸学笔记整理.doc

  • 资源ID:1950173       资源大小:138.00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    下载费用:15积分 【人民币1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针灸学笔记整理.doc

针 灸 学 笔 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 ;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 ;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 (内踝上8寸以下) ;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 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 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 ;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 系(入) ;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 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 (腹)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 贲(胸) 。 三、经络的作用 1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 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 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 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 经。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肘横纹(平肘 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 联合中点(岐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 12、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 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 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

注意事项

本文(针灸学笔记整理.doc)为本站会员(解忧杂货铺)主动上传,蚂蚁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蚂蚁文库(发送邮件至230324036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303240369

copyright@ 2017-2027 mayi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智慧蚂蚁网络

经营许可证号:ICP备2024020385号



收起
展开